近年來,非法集資案件高發多發,如何防范非法集資,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經濟金融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2021年2月10日,國務院發布《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條例》,將于2021年5月1日起施行。
為幫助廣大投資者識別和遠離非法集資,遼寧股權交易中心梳理了近年來非法集資的相關材料,以系列形式發布給大家。本期是如何識別非法集資。
一、什么是非法集資
《條例》規定,非法集資是指未經國務院金融管理部門依法許可或者違反國家金融管理規定,以許諾還本付息或者給予其他投資回報等方式,向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的行為。
由此可見,識別非法集資主要看以下方面:
一看主體資格是否合法。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必須經國務院金融管理部門批準,凡未經批準的募集資金,就可能涉嫌非法集資。
二看是否承諾回報。非法集資一般許諾一定比例的集資回報,承諾在一定期限內給出資人還本付息或投資收益,即通常所謂的“保底”條款。
三看是否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即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募集資金,而不是向單位內部或外部少數特定人員募集資金。
四看是否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性質。非法集資一般都是在貌似合法的形式下掩蓋其非法集資的實質。
二、非法集資都有哪些套路
非法集資套路都非常深,尤其是以下“馬甲”,一定要高度警惕,如“金融創新”、“金融科技”、“消費返利”、“金融互助”、“虛擬貨幣”、“愛心慈善”、“養老扶貧”、“炒期貨外匯”、“一帶一路”、“共享經濟”、“物聯網”等。不法分子往往利用這些看似“高大上”名詞作為幌子,以“眾籌”、“返利”、“返本”、“低成本高收益”為噱頭,開展非法集資的行為。
非法集資的常見領域包括融資中介、網絡借貸、私募基金、影視文化、批發零售、電子商務、房地產、交易場所、涉農合作組織、資源開發、養老服務、醫療健康、民辦教育等行業。
三、非法集資的常見手段
防范非法集資,首先要了解非法集資的常見手段,具體如下:
1、承諾高額回報
不法分子為吸引群眾上當受騙,往往編造“天上掉餡餅”、“一夜成富翁”的神話,通過暴利引誘許諾投資者高額回報。為了騙取更多的人參與集資,非法集資人在集資初期,往往按時足額兌現承諾本息,待集資達到一定規模后,便秘密轉移資金或攜款潛逃,使集資參與人遭受經濟損失。
2、編造虛假項目
不法分子大多通過注冊合法的公司或企業,打著響應國家產業政策、支持新農村建設、開展創業創新等幌子,編造各種虛假項目,以簽訂合同、投資理財、投資入股等名義,承諾高額固定收益,騙取社會公眾投資。
3、以虛假宣傳造勢
不法分子為了騙取社會公眾信任,在宣傳上往往一擲千金,采取聘請明星代言、在大的電視臺、廣播、報紙上發布廣告、在著名報刊上刊登專訪文章、雇人廣為散發宣傳單、進行社會捐贈等方式,制造虛假聲勢,騙取社會公眾投資。有的還通過網站、博客、論壇等網絡平臺和QQ、MSN等即時通訊工具,傳播虛假信息,騙取社會公眾投資。
4、利用親情誘騙
有的不法分子利用親戚、朋友、同鄉等關系,用高額回報誘惑社會公眾參與投資。有些類傳銷非法集資的參與人,為了完成或增加自己的業績,不惜利用親情、地緣關系,編造自己獲得高額回報的謊言,拉攏親朋、同學或鄰居加入,使參與人員迅速蔓延,集資規模不斷擴大。
四、非法集資的目標群體
由于金融知識缺乏,防范意識差,其中最容易上當受騙的則多為留守老年、打工族、在讀大學生、退休人員等群體。